路漫漫其修远兮 | 造价人的术与道
术与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的人始终跳不出术的层次,终其一身进入不了道的层面。术只有上升到道的层面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否则,术可能是麻烦、羁绊、绳索和陷阱。
术是技术性工具性的,道是价值体系,是哲学。道不是虚无,不是超常,不是玄虚,道法自然。没有道,技术再精也走不远。道,指导术的方向。术也重要,不学就无术,术业有专攻,由术入道。术有时也害道,心术不正者必进不了道的境界。道与术需要融会贯通自由转换。古代术道不分,“术,道也。”(《广雅》)。
本文讨论的术与道的内涵与外延是有区别的但也不是泾渭分明,是有异有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术是方法、手段、形式、程序等,道是理念、思想、规律、价值等。
术与道,说起来玄乎,体会起来却是实在。
一国之领导,我们是不希望其是技术官僚,这样的层次太低端了,有以术代道之嫌。大道无术。企业招募人才也要更多关注其是否有“道”,而不要被其天花乱坠的“术”所迷惑。成大事者必是道而非术。
本人遇到几位技术派人物,他们内行、经验丰富,开会谈话先显摆自己从业年代有多久远,技术积累多丰富,对专业问题更是了如指掌侃侃而谈。自以为天下第一,但最终是把事情搞砸或效果不理想。何也?就是没入道。许多事情并非是技术性的,更多的是天道、世道和人性的,而这些远比技术性更复杂,且术作用有限。世事万物的兴衰沉浮消长通变取决于道而不是术。
为说明这个道理,结合自己的造价工作,笔者举几个真实的案例(略去地名、项目名称和人名)。
案例一
北通有一综合体项目,规模较大,几十万平方建筑面积,有多种业态,超高层、住宅、商业等。我第一次去,看到丑陋无比的建筑群,问是哪个设计院设计,据介绍,是一知名大设计院。
我想,这样的作品不会出自他们之手,里边必有缘故。后来继续了解项目详细情况,不仅设计不理想,施工也不顺利,不知什么原因,支付承包商的进度款接近或超过工程款,里边必有问题。这个项目请过一家咨询公司,做“跟踪审计”,即全过程控制。我想,既然有全控,何至于此?并且,听说业主也有预算成本部。现在已到竣工结算阶段,与我司洽谈。与业主深入交流,业主代表是名符其实的技术派,60多岁,经验之丰富无人可及。他对咨询业并不信任,一开始就认为搞审计的如律师,吃完了原告再吃被告。
我说何出此言?并非全是如此。交易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如无信任就无合作。并且,防止腐败可以用制度等多中方式约束。但他没有别的好办法,只用技术来解决,即让我们再编一份预算,这份是第四次预算了。据说,全控那家做过一份,业主预算部做了一份,承包商提交了一份。我们再做一份有必要吗?有意义吗?
做当然可以,但要支付费用的。业主的意思是让我们的预算与全控那家和业主三方进行核对修正,得到标准版本,然后用它与施工单位核对。如何考核我们的咨询质量?即与最终版本相比,如误差超过1%,扣咨询费。这样的要求显然是不切实际的,造价涉及的因素太多,不纯粹是技术性原因,可以说,造价本身就无标准。
条件如此苛刻,而费用又压得如此之低,所以,设计院不会用心设计,施工单位不会真诚合作,咨询单位也是敷衍了事,最后,就是一个多输的局面,这几乎是个失败的项目。房子丑陋房型不好,房子不好卖,业主资金回笼困难。设计、施工、咨询都怨声载道。这一切可以说全是技术派的不当处置之故。
案例二
固州一项目,也是个城市综合体大体量项目,项目结算有一审和内部复审(二审)程序,我们做一审,与施工单位核对完毕,应该说我们的任务完成了,我们的结果正确性如何,由二审来判断。却节外生枝,项目经理对我们的一审进行干预,提出许多意见。如土方造价偏高,模板不能根据定额含模量,应根据模板接触面积。不同意增加高大支模费用,钢筋接头和马凳不能根据施工组织设计中的方案,要根据施工实际和常规,等等,诸如此类,的确很专业,作为项目经理,如此内行,也属难能可贵。
问题是:我方认为开挖运输回填土方工程量和费用都有签证依据,你们当初是如何签字确认的?又如模板,既然按江苏定额,承包合同又没约定,可以按含模量计算。隐蔽性项目如何确认施工实际情况?有文件和资料吗?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中的方案难道不能作为审价依据?此项目经理肯定是身经百战的老将,事无巨细明察秋毫滴水不漏,但可能有点过了。你总得让施工单位有合理利润吧。
建筑施工处于产业链下游,本来就是薄利甚至亏损,如果真的让施工单位无利可图,那么,施工单位要么偷工减料要么就中止合作。项目经理的意见施工单位当然不会接受,双方僵持不下。业主显然较强势,决定对其他标段重新招标。这家施工单位不论是建造质量还是文明施工和标准现场管理都做得相当到位,如重新换家施工单位,将涉及一系列问题和麻烦,最后,可能得不偿失。本来可能多支付200万造价,最后可能损失2000万甚至更大。这也是只会技术不懂道所导致的灾难性后果。精明过头会精光滴。
案例三
某骨灰级造价人员,经验之丰富,口才之雄辩,专业之精湛可以说是无人可及,他也常沾沾自喜于自己技术的高明,却似乎永远进不了道的层面,只好一直伏案算量套定额与人核对,始终不能完成革命性超越。举一例,如现在住宅的天棚一般不粉饰,直接批腻子或批白水泥,当然,扣除定额中粉饰(上海93综合定额板是包含粉饰),一般是无异议,然而,此人却有一套理论和另类解释,他认为天棚不粉饰,需要增加模板费用。因为天棚不粉饰,所以,必须用好的模板,等于是清水混凝土工艺,增加人工费用,总之,费用增加是肯定的,所以,扣除粉饰费用后要增加模板费用。
一经他测算,增加的模板费用超过粉饰费用,业主还不如粉饰呢,当初不粉饰是为节省造价,怎么,反而造价增加了呢?业主和审价的谁也说不过他,给他不妥,不给又没理由。审价的说,听说你原来在审价公司时也直接扣除板粉饰没增加模板费用,为什么我们审时你却提出要增加模板费用了呢?他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立场也不同,各为其主。小术堪怜。
我们说技术无止境,并不是说技术是万能的,其实,技术是有局限的,技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更高层次的解决一定是用道,而不是技术,道才是终极的解决之道。对这样的预算员,到他那里取点经学点技术是没问题的,但人们往往会对他是敬而远之。
我提倡习术悟道,习术易,悟道难。习术投入时间精力即可,悟道需要修行和悟性,习术要聪明,悟道须智慧,术是战术的层面,道是战略的层面。术与道“相形见绌”,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术是形而下的,道是形而上的。大道无涯。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得道者自有天助。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
- 上一篇:造价控制与地震损失之间也有关系? 2018/4/21
- 下一篇:造价成本人不求“掌握”,但要“了解”—结构优化如何做才有效 2018/4/14